主页

朱小地专访:“旧”建筑存量如何生“新”?

保护与更新总是时时刻刻在城市里发生着。在当下快速变化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将逐渐取代新建,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次展览将聚焦城市更新主题,广泛收集国内外优秀城市更新案例,力图较为全面地回顾不同地域、规模、类型、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经验,展现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困境、思索与实践、现状与未来,为中国城市更新这一议题的讨论贡献多元的声音。

我们对“新生于旧”主题展的联合策展人朱小地进行了专访,探讨本次展览主题的意义,特殊展览方式的缘由及展览背后的故事。

ADCN(韩爽):为什么将主题定为“新生于旧”?“旧”指什么?“新”指什么?为什么使用“生于”这样的动词关系,会不会将建筑关系过于简单化理解?

朱小地:改革开放后,建筑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新”建筑中,也就是城市的增量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城市建设从过去简单的增量发展模式逐渐转化到存量更新的模式,这是社会变革的大背景。过去,我们更趋向于探索如何创造城市的新景观,现在,我们不得不关注于存量更新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城市中的历史片区,城市边缘的工业遗产以及偏远的传统村落、古民居。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是我们目前必须面临的问题,是“旧”的范畴。

随着社会文化和精神诉求的逐渐提高,对城市里的历史片区、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的价值有了共同的认识,从过去“拆”的观念转型为“更新”的共识。我们讨论的问题已经从“该不该保护的问题”,转向到“怎么去保护和更新”,是保护与更新方法的讨论。

© 朱勇
© 朱勇
© 毛甜甜

此次展览的主题定为“新生与旧”,体现了作为当代人,面对文化保护与更新,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观点。“新”就是“创新”,若对创新没有自信,我们可能会走复古的路线,比如一个城市中的历史片区,采用复原手法将其凝固在某一历史片段中,这种方法不是积极的,不能够表达当代人智慧的做法。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鲜活的,生活一直在延续。我们应该有能力、有勇气、有信心去创造新的生活。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给出当代建筑师的答案。

© 朱勇
© 朱勇

ADCN:就是说“生于”这个词,是表达设计使用“新”方法保留“旧”的本质。

朱小地:在“新”与“旧”之间建立对话,建立相对准确和严谨的关系。我希望这类案例是一个规模相对小的保护和更新,与周围环境形成“微循环”模式。每一个项目都是实验,没有标准和范式,没有成败,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逐渐进行改造。

© 朱勇

ADCN:基于主题理解,您如何选择参展作品?

朱小地:我主要考察两个方面:第一,参与城市更新与保护的建筑师,对传统线索的梳理,对项目所处环境的理解。第二,以往我们的保护和更新工作存在偏颇,是因为对业态考虑不是很充分,也就是做没有功能的改造,或者说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没有与使用的人紧密联系的更新。

所以,我认为建筑师即要有谨慎的态度来面对场地和历史线索,同时要紧密结合项目定位和功能策划,项目设计才有完整依据,也为建成后的运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次策展就体现了“新生于旧”的概念。

© 朱勇

ADCN:我看展览现场,邀请很多国外建筑师参展,您认为国内外对“新”与“旧”的理解是相同的吗?有没有差异性?希望向公众传达怎样的理念?

朱小地:我们邀请的国外城市的案例参展,是和北京近年来面临的保护与更新相关的案例,有对应关系。比如说意大利的托尔托纳的工业遗产的保护、车间仓库的更新和北京的首钢旧有一些相似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给北京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提供更多的可以参考的案例,有助于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下一步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

© 朱勇

客观讲,近现代遗产保护方面,西方各国走在中国的前面,包括相关的文献,都是国际建协或其他保护方面的组织制定的。例如《威尼斯宪章》,主要内容是遗迹的保护,更多强调了原真性,不仅仅是要保护建筑原初的形态,而且要保护建筑从建成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在建筑上所形成的印迹。现在的修复工作中,必须与遗迹上的历史信息明确分开。同样,中国的文物法文物保护法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也都做了类似的规定。但是我觉得文物保护的内容,和历史片区的保护是存在区别的。

一旦从历史片区扩展到城市范围,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它属于城市的一部分。我们要从过去的一种对象化的具象的文物保护的概念,走向文化的保护和生活形态的保护。在建筑学层面,也要突破学术范围,走向城市生活的核心,才有真正的价值。所以,博湖与更新的模式不是单一的。北京的东城西城、南城北城,都应该有它不同的保护措施和业态形式。

© 朱勇

ADCN:展览的选址很特别,为什么选择这里?展览空间与主题有哪些呼应?策展过程中,对展览场地有做刻意的设计吗?

朱小地:湛蓝的选址是我向主办方推荐的,并的到了北京市东城区天街集团的支持。作为建筑师参与策展工作,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策划,同时更有兴趣考虑展览空间的营造。展览的场地选择下北京前门东区,这里就是北京老城历史文化的精华区之一,而展览空间的范围内有集中了文物保护建筑——关帝高庙;小的工厂车间——原北京电子管厂;较为正规的四合院——传说中的梅兰芳早年的住宅。是一个类型丰富、且相对集中的保护与更新项目。建筑师李冀对场地中的建筑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用不同的建造方法和材料表示出不同的建筑历史状况和恢复的手段,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这样的空间中举办城市更新主题展览,本身就具有对应性和示范性。

面对这样空间,我首先想到是展品的展陈方式,过去我们习惯于以展板形式布置,但存在一个负面的问题,遮挡观众的视线。同时,每一个案例均面临着城市背景、场所环境、设计研究、建造过程、成果展示以及后期运营的内容,是一个完整展现“新生于旧”的文本。这样的内容仅仅通过几张展板完全不能呈现,并且会给观众产生疲劳之感。所以,我提出了采用书籍编辑的方法,将每个建筑师的作品编辑成尺度巨大的“样本”文献。即或每一位观众没有更多的时间观展,只要仔细地看上一、两本,也会对当前建筑师如何解决保护与更新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让观众参与到“新”与“旧”的讨论中来。当观众在观展的时候,疲劳之时也会抬头欣赏一下所在的传统院落,形成个人的经验回忆与展览作品的时空交融,在这一刻,观众也就成为了展览空间的一部分。

© 朱小地工作室

那么,用什么方式承载这些“大书”?我并不希望用一些工业化生产的桌子,这样会缺乏场景特征。我想了将老城中一些生活场景进一步再现出来,于是我们收集了许多老北京人曾经使用的旧桌子,这些大小高矮都不统一,给观众一个启示,展览是多元化生活形态的集合。每个案例,是这个时代的不同城市,由不同建筑师关于“保护更新”给出的不同答案。

© 朱勇

ADCN:此次有众多建筑师参与展览,您如何将他们分类,展览空间是合院,有多个独立空间,您如何分配展品和空间?

朱小地:这次展览共由九个互不连通的独立展厅组成。首先将国内国外展厅分开,有利于观众对不同展厅的识别,国内建筑师提供的案例有很多类型,有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工业遗产,还有传统村落,将案例按照类型区分,分布在不同的展览空间中。

© 朱勇

ADCN:参展建筑师很多,您如何展示同一个建筑师的多种不同类型实践,在协调多名建筑师过程中,有没有新的想法?

朱小地:我们策展准备时间很短,只有两个月。我们现制作了一个样板书,每一个建筑师自己编书,共一百多本。刚开始定做800*800大开本,太大了翻不动,并且快印最大570*570,所以最后用了最终呈现的开本。

最初封面是黑色的,然后有些建筑师就提出不想用黑颜色,我想为什么都是黑色呢?有各种类型,所以不同板块都用不同颜色,这就是展览过程中的互动。还有页数,刚开始规定了页数,但毕竟是“大书”的展陈方式,薄厚就无所谓,建筑师展示的内容越详实,观众看得就越有趣。

一个建筑师可能有多个不同项目,订成一本还是分成若干?最后决定分开的形式,布置于不同空间中,针对不同主题,同一个建筑师有不同作品回应。至此,展览空间的设计基本完成,实际上是一个大的艺术装置。

© 朱勇

ADCN:您长期参与北京城市更新改造,您有哪些作品是回应这个主题的?

朱小地:从南到北说,北芦草园39号,老姚的住宅改造。住宅只有20多平米,但是要满足成套住宅的概念,就是说不仅有卧室,还要有客厅、餐厅、厨房和卫生间,还要有养鸽子的屋顶,要与城市生活标准相统一,有尊严的的生活,即使只有20多平米。草场四条36号院,我将房屋的格局和木构部分都尝试保留,在木架里植入一个玻璃盒子,功能确定为小人书图书馆。

前门东区草场四条36号院. Image © 朱小地工作室
前门东区草场四条36号院. Image © 朱小地工作室

西打磨厂222号院,那是几个建筑师一起做的集群设计,现在被一个咨询机构所租用。天安时间艺术中心,在传统四合院里,做了当代性的尝试。

前门东区西打磨厂222号院. Image © 朱小地工作室
前门东区西打磨厂222号院. Image © 朱小地工作室

ADCN:结合您的实践和策展,对未来的旧建筑更新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展望?

朱小地:有几点我个人感觉很重要,首先,虽然社会转型很快,城市更新的浪潮已经形成常态,但我仍然希望城市更新是一个微循环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渐实现更新。第二,从政府、企业、个人角度,一定要重视功能的植入,没有功能,很快会出现运营问题。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我认为城市更新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态势,有希望能够实现更加理想成果。

© 朱勇
© 朱勇

2019年北京国际设计周 
城市更新主题展“新生于旧”

策展团队
主策展人:朱小地,王昱东
联合策展人:康文玲,Lucy Minyo(梅璐曦)
策展团队:徐斯,朱毅,陈芳芳,李燕玲;毛甜甜,尚月泰;黄孟琦,涂杰恩

国际参展单位
北京戈建建筑设计顾问,北京歌华文化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营造,曹璞,Crossboundaries,大舍建筑,戴璞建筑事务所,DnA建筑设计事务所,非常建筑,胡越工作室,hyperSity,迹·建筑事务所,家琨建筑,建筑营设计工作室,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刘克成工作室,MAD,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OPEN建筑事务所,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SUP素朴建筑工作室,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常青院士工作室,万科集团,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URBANUS都市实践,吴晨工作室,Wutopia lab,氙建筑工作室,央美建院吕品晶工作室,央美建院十七工作室,业余建筑工作室,原地建筑,原作设计工作室,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直向建筑,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朱小地工作室,筑境设计+首钢国际,梓耘斋建筑 

国际参展单位
巴西李斯腓,巴西里约热内卢,德国埃森,法国巴黎,哥伦比亚梅德利莫拉维亚,韩国釜山中区,韩国光州,韩国庆尚南道,韩国全州,加拿大蒙特利尔,南非约翰內斯堡,西班牙巴塞罗那,意大利米兰,英国伯明翰,英国伦敦

展览时间:2019/09/04-09/18 09:30-18:00
地址:前门东区青云胡同23号-29号

采访现场. Image © ADCN
朱小地工作室. Image © ADCN
关于这位作者

# 标签

引用: 韩爽 - HAN Shuang. "朱小地专访:“旧”建筑存量如何生“新”?" 17 9月 2019.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24937/zhu-xiao-di-zhuan-fang-jiu-jian-zhu-cun-liang-ru-he-sheng-xi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